一、电缆沟内和电缆竖井内电缆敷设质量监理
(一)、电缆进场验收
1)查验合格证,合格证有生产许可证编号,按《额定电压450/750V及以下聚录乙烯绝缘电缆》(GB5023.1~5023.7)标准生产的产品有安全认证标志。
2)外观检查包装完好,电缆无压扁、扭曲,铠装不松卷。耐热阻燃的电缆外护层有明显标识和制造厂标。
3)按制造标准,现场抽样检测绝缘层厚度和圆形线芯的直径;线芯直径误差不大于标称直径的1%。
4)仅从电缆的几何尺寸,不足以说明其导电性能、绝缘性能一定能满足要求。电缆的绝缘性能和阻燃性能,除与几何尺寸有关外,更重要的是与构成的化学成分有关,这在进场验收时是无法判断的。对电缆绝缘性能、导电性能和阻燃性能有异议时,按批抽样送有资质的试验室进行检测。
5)电缆的其他附属材料:电缆盖板、电缆标示桩、电缆标示牌、油漆、酒精、汽油、硬酸脂、白布带、电缆附件等均应符合要求。
(二)电缆沟内及电缆竖井内电缆敷设质量监理
⑴电缆敷设基本规定。
1)电缆敷设时,不应破坏电缆沟和隧道的防水层。
2)在三相系统中使用的电力电缆,不应采用三芯电缆另加一根单芯电缆或导线,以电缆金属套护套等作中性线等方式。
在三相系统中,不得将三芯电缆中的一芯接地运行。
3)三相系统中使用的单芯电缆,应组成紧贴的正三角形排列(充油电缆及水底电缆可除外),并且每隔1m应用绑带扎牢。
4)并联运行的电力电缆,其长度应相等。
5)电缆敷设时,在电缆终端头与电缆接头附近可留有备用长度。直埋电缆尚应在全长上留出少量裕度,并作波浪形敷设。
6)电缆各支点间的距离应按设计规定。当设计无规定时,则不应大于下表中所列数值。
电缆支持点间的距离(m)
![]() 电缆种类 |
支架上敷设* | 钢索上悬吊敷设 | |||
水平 | 垂直 | 水平 | 垂直 | ||
电力电缆 | 无油电缆 | 1.5 | 2.0 | —— | —— |
橡塑及其他油浸纸绝缘电缆 | 1.0 | 2.0 | 0.75 | 1.5 | |
控制电缆 | 0.8 | 1.0 | 0.6 | 0.7 |
7)电缆的弯曲半径不应小于下表规定。
电缆最小允许弯曲半径与电缆外径的比值(倍数)
电缆种类 | 电缆保护层结构 | 单芯 | 多芯 |
油浸纸绝缘电力电缆 | 铠装或无铠装 | 20 | 15 |
橡皮绝缘电力电缆 | 橡皮或聚氯乙烯护套 | —— | 10 |
裸铅护套 | —— | 15 | |
铅护套钢带铠装 | —— | 20 | |
塑料绝缘电缆电缆 | 铠装或无铠装 | —— | 10 |
控制电缆 | 控制或无铠装 | —— | 10 |
8)油浸纸绝缘电力电缆最高与最低点之间的最大位差不应超过下表的规定。
油浸纸绝缘电力电缆最大允许敷设位差
电压等级(kv) | 电缆保护层结构 | 铅套(m) | 铅套(m) | |
粘性油浸纸绝缘电力电缆 | 1-3 | 无铠装 | 20 | 25 |
有铠装 | 25 | 25 | ||
6-10 | 无铠装或有铠装 | 15 | 20 | |
20-36 | 无铠装或有铠装 | 5 | —— | |
充油电缆 | 按产品规定 | —— |
当不能满足要求时,应采用适应于高位差的电缆,或在电缆中间设置塞止式接头。
9)电缆敷设时,电缆应从盘的上端引出,应避免电缆在支架上及地面摩擦拖拉。电缆上部得有消除的机械损伤(如铠装压扁、电缆绞拧、护层折裂等)
10)用机械敷设电缆时的牵引强度不宜大于下表数值。
电缆最大允许牵引强度
牵引方式 | 牵引头 | 钢丝网套 | ||
受力部位 | 铜芯 | 铝芯 | 铝套 | 铝套 |
允许牵引强度(Mpa) | 0.7 | 0.4 | 0.1 | 0.4 |
11)油浸纸绝缘电力电缆在切断后,应将端头立即铅封;塑料绝缘电力电缆,也应有可靠的防潮端。充油电缆在切断后还应符合下列要求:
①在任何情况下,充油电缆的任一段都应设有压力油箱,以保持油压。
②连接油管路时,应排除管内空气,并采用喷油连接。
③充油电缆的切断处必须高于邻近两侧的电缆,避免电缆内进气。
④切断电缆时应防止金属屑及污物侵入电缆。
12)敷设电缆时,如电缆存放地点在敷设前24h内的平均温度以及敷设现场的温度低于下表的数值时,应采取电缆加温措施,否则不宜敷设。
电缆最低允许敷设温度
电缆类别 | 电缆结构 | 最低允许敷设温度(℃) |
油浸纸绝缘电力电缆 | 充油电缆 | -10 |
其他油浸纸绝缘电缆 | 0 | |
橡皮绝缘电缆电荷 | 橡皮或聚氯乙烯护套 | -15 |
裸铅套 | -20 | |
铅护套钢带铠装 | -7 | |
塑料绝缘电力电缆 | 0 | |
控制电缆 | 耐寒护套 | -20 |
橡皮绝缘聚氯乙烯护套 | -15 | |
聚氯乙烯绝缘、聚氯乙烯护套 | -10 |
13)电力电缆接头盒的布置应符合下列要求:
①并列敷设电缆,其接头盒的位置应相互错开。
②电缆明敷时的接头盒,须用托板(如石棉板等)托置,并用耐电弧隔板与其他电缆隔开,托板及隔板伸出接头两端的长度应不小于0.6m。
③直埋电缆接头盒外面应有防止机械损伤的保护盒(环氧树脂接头盒除外)。位于冻土层内的保护盒,盒内宜注以沥青,以防水分进入盒内因冻胀而损坏电缆接头。
14)电缆敷设时,不宜交叉,电缆应排列整齐,加以固定,并及时装设标志牌。
15)标志牌的装设应符合下列要求:
①在下列部位,电缆上应装设标志牌:电缆终端头、电缆中间接头处;隧道及竖井的两端;入井内。
②标志牌上应注明线路编号(当设计无编号时,则应写明电缆型号、规格及起始和结束地点);并联使用 的电缆应有顺序号;字迹应清晰,不易脱落。
③标志牌的规格宜统一;标志牌应能防腐,且挂装应牢固。
16)直埋电缆沿线及其接头处应有明显的方位标志或牢固的标桩。
17)电缆固定时,应符合下列要求:
①在下列地方应将电缆加以固定:
a、垂直敷设或超过45°倾斜敷设的电缆,在每一个支架上;
b、水平敷设的电缆,在电缆首末两端及转弯、电缆接头两端处;
c、充油电缆的固定应符合设计要求。
②电缆夹具的形式宜统一。
③使用于交流的单芯电缆或分相铅套电缆在分相后的固定,其夹具的所有铁件不应构成闭合磁路。
④裸铅(铝)套电缆的固定处,应加软垫保护。
18)沿电气化铁路或有电气化铁路通过的桥梁上明敷电缆的金属护层(包括电缆金属管道),应沿其全长于金属支架或桥梁的金属构件绝缘。
19)电缆进入电缆沟、隧道、竖井、建筑物、盘(柜)以及穿入管子时,出入口应封闭,管口应封闭。
20)对于有抗干扰要求的电缆线路,应按设计规定作好抗干扰措施。
21)装有避雷针和避雷线的构架上的照明灯电源线,必须采用直埋于地下 带金属护层的电缆或穿入金属管的导线。电缆护层或金属管必须接地,埋地长度应在10m以上,方可与配电装置的接地网相连或电源线、低压配电装置相连接。
⑵电缆沟内电缆支架安装。
1)电缆在沟内辐射,要用支架支持或固定,因而支架的安装是关键,其相互间距离是否恰当,将影响通电后电缆的散热状况是否良好、对电缆的日常巡视和维护检修是否方便,以及在电缆弯曲处的弯曲半径是否合理。
2)电缆支架自行加工时,钢材应平直,,无显著扭曲。下料后长短差应在5mm范围内,切口无卷边、毛刺。钢支架采用焊接时,不要有显著的变形。支架上各横撑的垂直距离,其偏差不应大于2mm。支架应安装牢固,横平竖直,同一层的横撑应在同一水平面上,其高低偏差不应大于5mm。在有坡度的电缆沟内,其电缆支架也要保持同一坡度(此项也适用于有坡度的建筑物上的电缆支架)。
3)当设计无要求时,电缆支架最上层至沟顶的距离不小于150-200mm;电缆支架最下层至沟底的距离不小于50-100mm。
4)当设计无要求时,电缆支架层间最小允许距离符合下表规定。
电缆支架层间最小允许距离(mm)
电缆种类 | 支架层间最小距离 |
控制电缆 | 120 |
10kv及以下电力电缆 | 150-200 |
5)支架与预埋件焊接固定时,焊接应饱满;用膨胀螺栓固定时,选用螺栓要适配,连接紧固,防松零件齐全。
6)当设计无要求时,电缆支持点间距,不小于下表的规定。
电缆支持点间距(mm)
电缆种类 | 敷设方式 | ||
水平 | 垂直 | ||
电力电缆 | 全塑型 | 400 | 1000 |
除全塑型外的电缆 | 800 | 1500 | |
控制电缆 | 800 | 1000 |
⑶电气竖井支架安装
电缆在竖井内沿支架垂直敷设,可采用扁钢支架,,支架的长度W应根据电缆直径和根数的多少而定。
扁钢支架与建筑物的固定应采用M10*80的膨胀螺栓紧固。支架每隔1.5m设置一个竖井内支架最上层距竖井顶部或楼板的距离不小于150-200mm,底部与楼(地)面的距离宜不小于300mm。
⑷电缆在支架上敷设。
在电缆沟内和竖井内的支架上敷设电缆,其外观检查,可以在全部敷设完后进行。
1)敷设在支架上的电缆,按电压等级排列,高压在上面,低压在下面,控制与通信电缆在最下面。如两侧装设电缆支架,则电力电缆与控制电缆、低压电缆应分别安装在沟的两边。电缆支架横撑间的垂直净距,无设计规定时,一般对电力电缆不小于150mm;对控制电缆不小于100mm。
2)在电缆沟内敷设电缆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①电缆在敷设沟底时,电力电缆间为35mm,但不小于电缆外径尺寸;不同级电力电缆与控制电缆间为100mm;控制电缆间距不作规定。
②电缆表面距地面的距离不应小于0.7m,穿越农田时不应小于1m;66kv及以上的电缆不应小于1m;只有在引入建筑物、与地下建筑交叉及绕过地下建筑物处,可埋设浅些,但应采取保护措施。
③电缆应埋设于冻土层以下。当无法深埋时,应采取措施,防止电缆受到损坏。
3)电缆之间、电缆与其他管道、道路、建筑物等之间平行和交叉时的最小距离,应符合下表的规定,严禁将电缆平行敷设于管道的上面或下面。
电缆之间、电缆与管道、道路、建筑物之间平行和交叉时的最小允许净距
序号 | 项目 | 最小允许净距(m) | 备注 | ||
平行 | 交叉 | ||||
1 | 电力电缆间及其控制电缆间 | ⑴控制电缆间平行敷设的间距不作规定;序号1、3项,当电缆穿管或用隔板隔开时,平行净距可降低为0.1m。 ⑵在交叉点前后1m范围内,如电缆穿入管中或用隔板隔开,交叉净距可降低为0.25m。 |
|||
10kv及以下 | 0.10 | 0.50 | |||
10kv及以上 | 0.25 | 0.50 | |||
2 | 控制电缆 | —— | 0.50 | ||
3 | 不同使用部门的电缆间 | 0.50 | 0.50 | ||
4 | 热力管道(管沟)及热力设备 | 2.0 | 0.50 | ⑴虽净距能满足要求,但检修管路肯伤及电缆时,在交叉点前后1m范围内,尚应采取保护措施。 ⑵当交叉净距不能满足要求时,应将电缆穿入管中,则其净距可减为0.25m。 ⑶对序号第4项,应采取隔热措施,使电缆周围土壤的温升不超过10℃. ⑷电缆与管径大于800mm的水管,平行间距应大于1m,如不能满足要求,应采取适当防电化腐蚀措施,特殊情况下,平行净距可酌减 |
|
5 | 油管道(管沟) | 1.0 | 0.50 | ||
6 | 可燃气体及易燃液体管道(管沟) | 1.0 | 0.50 | ||
7 | 其他管道(管沟) | 0.50 | 0.50 | ||
8 | 铁路路轨 | 3.0 | 1.0 | ||
9 | 电气化铁路路轨 | 交流 | 3.0 | 1.0 | |
直流 | 10.0 | 1.0 | |||
10 | 公路 | 1.50 | 1.0 | ||
11 | 城市街道路面 | 1.0 | 0.7 | ||
12 | 电杆基础(边线) | 1.0 | —— | ||
13 | 建筑物基础(边线) | 0.6 | —— | ||
14 | 排水沟 | 1.0 | 0.5 | ||
15 | 独立避雷针集中接地装置与电缆间 | 5.0 | —— |
4)竖井内电缆敷设应注意以下几点:
敷设在竖井内的电缆,电缆的绝缘或护套应具有非延燃性。通常采用较多的为聚氯乙烯护套细钢丝铠装电力电缆,因为此类电缆能承受的拉力较大。
电缆在竖井内沿支架垂直布线所用支架,可在现场加工制作,其长度应根据电缆直径及根数的多少确定。
电缆沿支架的垂直安装。小界面电缆在电器竖井内布线,也可沿墙敷设,此时可使用管卡子或单边管卡子用¢6*30塑料胀管固定。
⑸电缆支架接地
1)金属电缆支架、电缆导管必须与PE线或PEN线连接可靠。目的是保护人身安全和供电安全,如整个建筑物要求等等电位联结,更毋庸置疑。
2)接地线宜使用直径不小于¢12mm镀锌圆钢,并应该在电缆敷设前与全长支架逐一焊接。
(三)质量标准
主控项目质量标准
项目 | 质量标准 |
金属电缆支架、电线导管的接地或接零 | 金属电缆支架、电缆导管必须接地(PE)或接零(PEN)可靠 |
电缆敷设检查 | 电缆敷设严禁有绞拧、铠装压扁、护层断裂和表面严重划伤等缺陷 |
一般项目质量标准
项目 | 质量标准 | |||
电缆支架安装 | 电缆支架安装符合下列规定: ⑴当设计无要求时,电缆支架最上层至竖井顶部或楼板的距离不小于150-200mm;电缆支架最下层至沟底或地面的距离不小于50-100mm. ⑵当设计无要求时,电缆支架层间最小允许距离符合下表的规定: |
|||
电缆种类 | 支架层间最小距离 | |||
控制电缆 | 120 | |||
10kv及以下电力电缆 | 150-200 | |||
⑶支架与预埋件焊接固定时,焊缝应饱满;用膨胀螺栓固定时,选用螺栓应适配,连接紧固,防松零件齐全 | ||||
电缆的弯曲半径 | 电缆在支架上敷设,转弯处的最小允许弯曲半径应符合规定 | |||
电缆的敷设固定和防火措施条 | 电缆敷设固定应符合下列规定: ⑴垂直敷设或大于45°倾斜敷设的电缆在每个支架上固定。 ⑵交流单芯电缆或分相后的每相电缆固定用的夹具和支架,不形成闭合铁磁回路。 ⑶电缆排列整齐,少交叉;当设计无要求时,电缆支持点间距,不大于下表的规定: |
|||
电缆种类 | 敷设方式 | |||
水平(mm) | 垂直(mm) | |||
电力电缆 | 全塑型 | 400 | 1000 | |
除全塑型外的电缆 | 800 | 1500 | ||
控制电缆 | 800 | 1000 | ||
⑷当设计无要求时,电缆与管道的最小净距,符合规范的规定,且敷设在易燃易爆气体管道和热力管道的下方。 ⑸敷设电缆的电缆沟和竖井,按设计要求位置,有防火隔堵措施。 |